全国劳模--石民谈理想感悟
中勘科技始建于1958年,叫钻探队,从一台百米小钻机起步,历经了60年的艰难曲折的创业发展之路。要说感悟,在座的无论经历的时间长与短,只要你的心曾在这里停留过,就会或多或少的有所感悟,今天我谈谈我的感悟。
80年到钻机,施工点是在相城矿东南一个叫任圩的地方,钻机安装在一个干洁的苇塘里,四周都是收割后尖尖的苇茬子。苇塘中间孤伶的耸立着高高的铁塔。师傅把我领进绿色的篷布房,指着塔中间一个很旧、但擦的很干净的铁疙瘩说:这就是钻机,苏联人设计的千米钻机。我看着这铁疙瘩岁月的痕迹很明显,显得很沧桑,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先进之处。
我因为身体单薄,被安排了看场地;班长带着一个班的人一人一个扁担挑着水桶,几十趟上百趟把担来的水倒进一个大泥池子里,自己则茫然,不知他们干什么?后来才知道那是泥浆,是钻探的血液。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吃粮食吃油买自行车手表等必须先有票;单位也是如此,劳动工具:钢丝钳、小锤、扳手等一年一把或二把,超出范围根本就不可能;钻机生产上的物品也是节约着用,比如扎过东西的废铁丝收着砸卡料;用过的坏螺丝用废油泡着,正常钻进时班长就分工用板牙开螺丝,修好备用。
90年前施工的孔都不深,700多米算是深孔了。主要是装备能力不足,比如说泥浆泵,一旦起压,操作不好,马上就会被喷淋成泥人,即使动作快,手脚麻利的也常常会身挂迷彩。所以班长会安排大家轮流着看泵,主要原因是给洗过的工作服一个晒干的时间。所以每当接到深孔任务时,大家都很重视,如能顺利完工,大家也都如释重负,机长则很牛、很骄傲。
最能体现一个机组的战斗力,是钻孔的搬迁,虽然没有吊车,但专业的搬运师傅像杂技一样把几吨中的设备装车卸下,并送进钻塔内。钻机工人全靠人力棍撬肩抗硬是实现了当天搬家、当天安装、当天开钻。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火热的场面,我只能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就是那个时候的作业状况和装备的能力,那时对于钻探人来说,工作的热情大于物质的享受,更多的是倡导把心中的动力注入了为国家添砖加瓦的行动之中。
后来,随着国家工业基础的发展,我们有了性能较好的装备,有了高质量的管材为钻探保驾护航,岩心1600、水源2000、水源3000等陆续装备到位,700~800米的钻孔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浅孔。深度千米的钻孔也只是一个标点,变成为一个符号,我们施工的孔径小50~60mm,大到1.4m。各类钻孔同产品一样,有了梯度,形成了系列,探明的矿层引导煤矿精准定位,下入的钢管如同定海神针深入煤海,连接的管路如织网,贯通一个个矿井,施工能力不断提升,改革创新工艺技术得到了市场的验证。我们沿着老一代钻探脚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步履前行,实现了勘探发展不断进步。
如今,看今天的公司已经长成了大树,枝繁叶茂,枝头已经硕果累累。在千百家竞争激烈的微利时代,在市场艰难选择中,坚持着自己的信誉。用信任在皖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竖起了品牌:中勘科技,公司的气象欣欣向荣,不断补充着新鲜的血液,在探索中前行,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进步。我们克服困难的决心没变,挑战与攻克技术难关的信心没有减。技术设计、施工工艺有了高水平的进步,装备施工能力不断提升,水平定向、空气钻进、注浆减沉、突害治理、车载动力等等新工艺、新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了一批批成果。
作为勘探人,不再因为装备性能满足不了施工需求而发愁,不再因为施工技术存在壁垒而感到困难,装备、设计、施工、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更有信心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去迎接每一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