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守正创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这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如何贯彻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清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保护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保护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对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而言,文化保护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护文化,首先要守护好那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安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泾县宣纸、双墩陶塑人头像、黄梅戏等众多文化瑰宝,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民族记忆。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易事,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址、民间艺术形式正逐渐消失。党员干部要自觉肩负起文化保护的责任,深入乡村、街巷,走进田间地头,主动发现、保护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确保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被遗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进行文化监测、修复,为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保障。
弘扬优秀传统,传承文化精神。“六尺巷”精神强调谦和礼让、见贤思齐的文化内涵,这一精神跨越历史,依然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
文化传承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保护,更是对精神内涵的深刻认知与实践。党员干部要在文化传承上做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将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形式展示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强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参与感。同时,通过纪录片、短视频、专题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使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确保中华文化在不同代际间薪火相传。
此外,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干部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和社会规范,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治理中。例如,六尺巷所传递出的“谦让”“和为贵”精神,正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法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群众理解和践行这些传统文化精神,使其在家庭、邻里、社区等社会单元中发挥润物无声的道德教化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持。
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桐城在“六尺巷”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这一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这一实践不仅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以创新思维推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在文化工作中,守正就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创新则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搭乘数字化、智能化的“快车”,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将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革新。例如,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等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广泛共享;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中,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
文化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思想层面的变革。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核心价值,探索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转化路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作者 张润)
上一篇:培育新质生产力差异化增长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