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闻

【安徽日报】“采煤不迁村”,淮海实业这项技术惊艳全国

时间:2025-11-12 来源:zhongkan 浏览:0


    累计解放村庄压煤6700万吨,节省搬迁费用80多亿元……11月5日,一场关于煤矿绿色开采的全国性大讨论在河南郑州展开,当天下午,“三下”压媒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专题研讨会上,众多行业专家学者交流碰撞,探讨煤炭工业前沿技术。其中,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勘资源勘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勘科技”)带来的一项创新技术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91df65e51c68f97653eabc1206a8904e




释放村庄下的“沉睡资源”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而“三下”(建(构)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开采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棘手难题。


据统计,我国“三下”压煤约140亿吨,其中仅村庄下煤炭储量达到52.21亿吨,占总储量的38%。在人口密集、村庄分布较为集中的冀、鲁、豫、皖等平原地区,村庄下煤炭储量占全国村庄下煤炭储量的55%以上。


“如能将‘三下’压煤采出 50%,就可供60余个年产百万吨的大型矿井生产100多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的话,凸显了回收“三下”压煤与边角残煤、释放“沉睡”资源,的紧迫性。


然而,开采困难不容小觑。中勘科技华中事业部党支部书记郭咏介绍:“过去,开采村庄下的煤炭往往需要整村搬迁,耗资巨大,动辄十几亿。”搬不起、迁不动、矛盾多、维稳难的是常态。 


技术也是个“老大难”。“一旦开采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孙守仁举例分析,承压水体上开采不当引发的突水事故占水害事故的 1/4左右,充填体冒落、采充失衡或充填不接顶等问题也常诱发事故,而矸石山、尾矿库一旦发生事故多为重特大事故。


“生态之痛”同样不容回避。地表沉陷是煤矿开采的直接后果,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破坏耕地、污染水资源、损毁建筑物。再叠加煤矸石与矿井水的双重污染,最终导致环境状况急剧恶化。


如何既释放“三下”资源、促进地方发展,又保障矿井安全、化解环保压力,成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课题。


多年来,产学研用各方在“三下”绿色开采领域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实践,一系列成果相继涌现。其中,中勘科技交出了自己的“破局”答卷——公司研发的“采动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采煤方式,为矿区“三下”采煤和沉陷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老大难”有了“新解法”


“煤层埋深多少米可以采用这项技术?”“注浆后地面会不会抬升?”……活动中,中勘科技的展台吸引了众多煤炭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代表驻足,一个等比例缩小的模型将“采动离层注浆充填技术”的原理直观展现在众人面前。


7b87d0534669a97fb3524a61ac005d98 

“煤层上方的土壤就像三明治,开采后土壤层会出现一个弯曲下沉带,如果不进行处理,沉降会逐步反映到地面,最终形成塌陷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技术就是通过科学布置地面注浆孔,向土壤相应层位精细注浆,实现沉降可控的效果。


据郭咏介绍,该项技术最早由苏联学者在19世纪提出,1985年至2000年间,我国多地相继开展了工业性试验,但减沉效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中勘科技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开始联合淮北矿业集团、中国矿业大学持续摸索、携手攻关。


攻关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注浆首先不能影响采煤安全,其次要起到减沉作用,达到‘下压上托’的效果,”郭咏向记者解释道,掌握注浆的材料、时机和土壤层位至关重要。“就像吹气球一样,既要吹得起来,又不能让它破了。”


为保证注浆质量,公司组织专业团队跑遍全国市场调研,经过不停的实验对比,提出采用罐装粉煤灰替代散灰注浆;为了提高智能化建设水平,团队不断优化注浆系统,完善自动下料、自动配料搅拌、系统数据在线观测等一系列智能化配置……相关负责人单凌铭回忆:“在一次次工程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渐掌握了注浆层位的选择、压力的控制、材料的多样化等技术环节。”


十几年攻坚克难,中勘科技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注浆工艺流程和配套技术,一场关于采煤方式的革命逐步席卷全国。目前,该技术已在6省15家煤炭企业成功应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累计解放村庄压煤6700万吨,节省搬迁费用80多亿元,保护耕地4.4万余亩,实现了“采煤不迁村”的突破。


“通过我们主动介入,‘三下’采煤从过去‘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防控’。”中勘科技董事长余波说,村庄不用搬迁,地上的耕地、铁路得到了保护,煤矸石等固废“变废为宝”,中勘科技正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兼得。




提供绿色开采“中勘方案”


日前,中勘科技研发的三项充填开采核心技术,成功入选“全国煤矿充填开采先进技术与实践案例集”。在此次专题研讨会上,公司特邀专家倪建明分享了多个成功的工程范例,展现了“三下”绿色开采的“中勘方案”。


764db86ba4bb46a75fc1701c5a71a9ef

位于河南登封的郑州煤电告成煤矿,上覆阳城遗址,且所处地质运动活跃。应用注浆充填技术后,不仅采出原煤163万吨,文物也得到了妥善保护,是全国首例重点文物下采煤的成功范例。


在安徽亳州,淮北矿业袁店二矿某采区被1200户居民压覆,预计搬迁费用4.5亿元。中勘科技施工队进驻后,工作面平均下沉量仅为1.64cm,水平、倾斜变形几乎为0,实现“采煤不迁村”。


河南神火煤电梁北煤矿位于禹州市城南6km,被村庄、省道、平禹铁路、各类工厂等压覆。注浆工程完工后共采出压煤76万吨,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陷,保护了洗煤厂、铁路隧道的安全。



应用效果好不好,客户的评价最有说服力。“这项技术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研讨会后,晋能控股集团三元煤业总工程师陈全秋的感慨道出矿方心声。据介绍,该矿区紧邻长治市区,位于城郊结合部,周围住户较多,“三下”压煤量占总储量的60%以上。“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矿可能5年内就要关停。”


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勘科技的注浆充填开采技术让三元煤业重新看到了曙光。“应用这项工艺后,累计释放压煤240万吨,为我们创造了14亿的利润!”陈全秋告诉记者,不仅三元煤业,周边其他矿区也陆续采用该项技术,延长矿井生命周期。


从省内走向省外,从安徽走向全国,中勘科技以真本领、硬功夫推动传统粗放型开采向“采煤不沉降、固废再利用”的绿色发展新范式跃升,在全国多座矿井打造了绿色开采示范工程,赢得市场点赞、成为行业标杆。


05d80f93705bbdd515cf50b717204117


    “绿色就是效益,环保就是竞争力”。余波表示,希望通过大会平台,让先进技术更快落地,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助力全行业破解“开采与环保”的矛盾问题,为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片 中勘资源勘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HEXPLOR RESOURCE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LTD.)原称淮北矿业(集团)勘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以地质钻探、注浆减沉、基础工程施工为主的国有企业,可为用户提供地质勘察、注浆减沉、基础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大地及工程测绘等专业服务。公司注册资本5169.47万元。现有职工43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7人,其中高中级80人。